今天我帶著喵仔踏進附近的小兒科診所。
說實在的,感覺有點陌生了。這一兩年來,孩子看醫生的原因大多是「過敏」。因為「感冒」求醫,是不太習慣的。
說不太習慣,也帶著一點心裡的瞭然。孩子的身體狀況,我一向堅持能少用藥物就少用。從襁褓時期的感冒藥都是備在手邊安慰老人家的,頂多夜間那次給藥讓大家好睡隔天再戰。雖然藥包藏著推托給藥有點難度,但是能維持孩子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太值得了。
但是現在,換人照顧,這些堅持別說是作,恐怕聽也聽不進去吧。想到孩子一週前大概才「按時」吃完那不知份量多少的感冒藥+退燒藥,我就心疼。
想這些無濟於事,我還是盡人事,其他只能在說。
新診所,透著明亮感的新裝潢,還很貼心設計的繪本書架區,牆上的壁貼歡樂到我以為這是遊戲室。
很快地,輪到我們。新開業的年輕醫師很親切地招呼我們:「今天哪裡不舒服?」
我答:「他今天早上開始發燒、咳嗽、但是完全沒有鼻涕。昨天半夜有嘔吐。他有過敏體質,之前每到春秋季節就會發作。」
醫師量了體溫、照看了耳鼻喉,說:「這是普通的感冒,喉嚨有點紅了,不過鼻子還好。肺部聽起來有少少的痰,但是不致於變成肺炎。」
我:「他的嘔吐不像是咳嗽太久引發的。最近的感冒對腸胃的影響會這樣嗎?」
醫師:「有時候小孩子是會這樣的。我開一點止咳化痰給你,裡面有退燒。」
我:「請幫我把退燒藥分開。家裡還有藥水。」
醫師:「(似乎楞了一下)好,那...家裡有藥水的話,我就先給一些止咳化痰。」
我點頭。然後醫師又補充:「(感覺帶著一點不習慣)我再給他一點幫助腸胃的好了。真的不需要退燒藥水嗎?」
我說:「對阿。家裡還有。(去年放到現在還沒開封的。哈!)所以孩子是普通感冒,不會是腸病毒其他可能嗎?」
醫師很有耐心安慰我:「如果是腸病毒的話,兩三天之後會更嚴重,口腔潰瘍會出來。不過重症是年紀更小的孩子比較常見。」
我安下了心,就在想要告退的時候,年輕的醫師叔叔問:「要不要噴一下喉嚨?是蘋果口味的唷!」
面對著那台嶄新而神聖的機器,連我都覺得帶點雄赳赳的感覺。喵仔非常自動自發張大了嘴,很「勇敢」地讓醫師叔叔在喉嚨上噴了一點什麼。
我笑:「現在好先進哪!還有蘋果口味。我倒是覺得小時候的那種藥味也還挺懷念的!」
醫師靦腆:「是阿!現在要因應時代需求。這樣小孩子會比較能接受。」
然後很怕這位年輕醫師開業大放送還要「贈送」更多藥給我,趕緊道謝,帶著喵仔出診間。
很快地,藥師也很親切地教我們怎麼服藥,這個藥一天三次、藥水一次X CC。
然後我忽然有一點點哀傷。
剛剛醫師的對話中,很有種「不多給我一點什麼,不行!」的感覺。從一開始的退燒、止咳、化痰、到加碼的腸胃、和喉嚨噴藥。
或許是我太久沒到小兒科診所看感冒。我以為光是貼紙和小車車就已經是大放送了。偶爾更花功夫籠絡孩子的診所還有戳戳樂遊戲。我以為這已經是極致。
但是當有醫療效用的藥物也被當成加碼的項目的時候,我不禁要想:
「以醫生的專業,不可能不知道感冒吃感冒藥是無法治好的。為什麼醫生要一直幫我加藥?不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診所要賺錢阿!一定還是有很多好醫師的!」
「會不會是醫師們遇到太多『上醫院診所當做逛百貨公司一樣,把藥物當成來店禮喜歡一拿再拿,不能接受兩手空空回家』的患者?」
「有可能是家長們都抱著『藥到病除』的期待來求醫。今天這家的感冒藥孩子吃了沒動靜,還是又咳又發燒,明天那家診所的藥一吃就通通好了!以後還是去那家比較有效!為了『業績考量』,醫師們不得不把處方當成留住病患的戰場...」
嗯。親愛的醫師們,我才剛剛看完「台灣醫療 亞洲第一 全球第三」這樣的資訊。我想台灣醫師養成制度下,專業度是不容懷疑的。
我感謝也敬佩你們基於一個幫助人們的初衷做出的努力、犧牲以及付出的時間。
當我的孩子身體有了狀況,需要的是您的專業判斷,幫我確定孩子「需要」以及「不需要」的照護和醫療協助。
我理解在很多制度面、民情上對醫生的不合理期待,都讓你們的專業建議無處施展,很可能在營業考量之下,還要把自己變成業務。
但是我還是想讓你們知道,還是有一些病患、以及病患的家長,對你們是信賴的。是可以扮演好一個「合理講理的病患」這個角色的。
我們接受疾病就是有一個「病程」要走過。我們知道某些藥物只是減輕症狀,未必能治病。並且,我們知道多吃藥物和更健康,是完全不相關的。
我期待有一天,你能帶著你的親切與專業,告訴我現在身體正在打的仗是什麼、勇敢地告訴我哪些藥物是必要的、哪些藥物是可以備而不用的。(好吧,或許我下次應該主動問。)
然後,那些想著『藥到病除』病患(以及病患的家長)(以及病患的祖父母)們。請不要用吃速食的心態對待自己(或孩子 / 孫子)的身體,還有醫療體系。
台灣的健保和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已經在崩解的邊緣。這個題目太大,妳可能也未必關心。先不提。
但是,至少對自己(和孩子孫子 / 孫子)的身體,負起責任來把必要的衛教知識咀嚼吞下去,好好尊重專業醫師的醫囑,這是可以做到的。
然後,不要把瓶瓶罐罐的藥物當做來店禮,多要一罐是一罐。那不能換錢的,喝下去身體還要花很多力氣酵素去分解。沒喝完的還不能隨便倒掉,會污染的!
是不是可以,好好接受身體有狀況了,就像月有陰晴圓缺,就是要休息、就是會有幾天不舒服、就是要度過。不能拿藥物當做「命運好好玩」裡面的快轉遙控器,以為吃了藥,這些就應該快轉過去,健康恢復!
是不是可以先把心裡的焦慮控制住,讓科學醫學告訴你,發燒是因為身體的免疫機制在運作,這是好事!不要因為自己無法控制的擔憂,強行讓孩子退燒,毀了(是的,是毀了)他們的免疫機制。因為,那是一個惡性循環。作為大人,除了照顧,其實先要做好的,是自我焦慮控制。
因為當你把焦慮放大,大過醫學與專業的時候,倒楣的是你(或孩子 / 孫子)的健康。以及整個醫療環境。
當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覺得好像應該放下一點專業,「投其所好」多給點藥物的時候,影響的是你(和孩子 / 孫子)的身體,以及整個健保負擔。
然後,我並不是說感冒不用看醫生。我是說,感冒藥和退燒藥,能免就免。
而這牽扯到照護者在心理上、體力上有沒有能力去陪伴孩子度過病程的問題。
如果父母雙薪,明天都要上班又沒有支援系統,如何能不靠藥物給大家一點休息的時間?職場上對於有孩子的家庭給了多少彈性與空間呢?
而這又牽扯到整個職場的制度面了。一樣先跳過。
至少,從一個「合理也講理」的病患當起先吧。
然後,衛教常識,是可以靠自己多多充實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