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很在意「分享」這個議題
我也覺得樂於分享的人生是豐富美好的
但是這兩個字,說實在的,常常帶來一些小狀況
讓我有時候在盛情分享的父母和一頭霧水的孩子間進退兩難

當我家孩子對別人手上的玩具有興趣的時候
我嘴裡說「沒關係,玩具本來就是xx的,要他同意借用我們才能玩。」
「客氣」是這句話最糟糕的誤解

我是真的這樣想。但是常常說了和沒說一樣。
然後緊接的是玩具的小主人大哭、我家的小孩無所適從。
我疑惑,也心疼。
回過頭想,這或許跟傳統中國文化有關係

第一層思考是,中國文化傾向維持「整體」的好,而不惜犧牲 「個體」
所以為了維持一個團體(例如遊戲室的氣氛、大人間的情誼)
很多大人通常在孩子甚至還不懂得擁有之前
就強迫犧牲了孩子對物品的擁有權
這是一種對孩子的不尊重,而大人把這個行為解釋成分享
這樣...孩子能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嗎?

第二層思考是,父母們的恐懼大過對天性的信任
「糟糕了!這孩子不願意把玩具分享給其他人,他以後會不會長成自私小氣的人?」
甚或是「糟糕了!這孩子不願意分享,那麼那個也想玩的小孩的爸媽,會不會覺得我很不會教育孩子?」
而這些,深思一下,其實和教會孩子分享的快樂沒有太大關係
第一種想法的大人,可能忘記自己把所愛之物分享出去的滿足與快樂
那是天性、那是自然而然的、那是一定會有的心情
第二種想法的大人,可能忘記教養的主體是自己和孩子,並不是拿來滿足路人甲乙丙丁的

我覺得分享非常重要
懂得分享也的確是很棒的一種特質
但是當孩子自己都還沒完全體會、享受、理解自己擁有的是什麼前
談分享真的太強人所難了

孩子發自內心想與同儕同樂的心情才是真的
被迫把手上還熱騰騰的玩具送到別人手上是形式的
孩子能同理「很想玩那個玩具」的心情有點難過而願意提早放手才是真的
被催促「玩快一點讓排隊的人玩」所以草草玩快快放是形式的
孩子能體會「如果這是我的玩具,我也不想要在還沒玩夠之前被拿走」的尊重是真的
被威脅「如果你不把玩具分享給xxx,把拔/馬麻以後就/.....」是形式的

所以,親愛的大人們
在孩子理解分享以前
孩子能理解「尊重」與「被尊重」物品的所有權
以及孩子能學會「排隊」、「耐心」、「同理」
是可以先引導的。

 

 

http://www.bomb01.com/article/4078/

這位母親完美地解釋了不教她的孩子分享的原因,看完後我的思維方式完全改變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育兒 #教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飛喵珊卓拉 的頭像
    飛喵珊卓拉

    我是喵媽

    飛喵珊卓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